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著作改编权?
计算机软件是指计算机程序及有关文档。受保护的软件必须由开发者独立开发,即必须具备原创性,同时,必须是已固定在某种有形物体上而非存在于开发者的头脑中。
按照《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的规定,软件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包括:
①发表权,即决定软件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②开发者身份权,即表明开发者身份的权利以及在其软件上署名的权利;
③使用权,在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以复制、展示、发行、修改、翻译、注释等方式使用其软件的权利;
④使用许可和获酬权,即许可他人全部或部分使用其软件的权利和由此而获得报酬的权利;
⑤转让权,即向他人转让使用权和使用许可权的权利。
生活中如何正确使用著作改编权?
当申请的著作权登记获得通过后,你将拥有法律对于著作权规定的权利。改编权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常常被用到的权利。但现实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正确使用著作改变权呢?小编带你了解。
一、如何正确使用改编权?改编权可以由作者行使,也可以授权他人行使。改编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不改变作品原来类型而改编作品,如将长篇著作缩写为简本。二是在不改变作品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将作品由一种类型改编成另一种类型,如将小说改编成剧本。如果有人想对已有的作品进行改编,并作为商业性使用,应当取得原著作权人的许可。只有著作权人或者经著作权人授权的他人对作品的改编才是行使著作权的行为,未经许可的改编行为如果不具有法定免责事由,则是一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改编者对改编作品享有著作权,但是其行使著作权时不得损害原作品作者的著作权。
二、使用改编权的注意事项对作品进行改编,是在原作品基础上进行的再创作。作者对自己的再创作享有著作权,但是,改编者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在进行改编之前,应当取得原作品著作权人的许可;在其改编作品中,必须指明原作品的名称、原作者的姓名、原作品的出处等;应忠实反映原作者的情感和意愿;应向作品原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如果第三人需要使用改编过的作品,必须得到原作品著作权人和改编作品著作权人的双重许可。同时,改编者也无权阻止他人对同一作品进行相同的再创作行为。
广州著作权登记侵权行为的认定原则有哪些?如前所述,著作权法对侵权行为的认定未规定具体的标准,这就需要借助一定的原则来指导人们进行实际的侵权认定。笔者认为,过错原则、损害原则和公平原则可成为侵权认定中适用的原则。
1.过错原则
根据民法通则的一般规定及著作权法的具体规定,过错是著作权侵权认定中的一项原则。著作权法将侵权行为分列两类,一般来说,第46条所列七项侵权行为基本上属于故意侵权,第45条所列的八项侵权行为则包括了故意侵权和过失侵权两种。在英、美著作权法中,均有关于因不知而侵权的规定。我国专利法也有这方面的规定,按该法第62条规定,使用或者销售不知道是未经专利权人许可而制造并售出的专利产品的,不视为侵犯专利权。然而,我国著作权法却无此类规定。
在著作权法领域,能否说:不知者不为过?并且,应怎样正确区分“过失”与“不知”?即确定过失的标准是什么。如果没有过失,则可推定为“不知”。如果确属不知,应不构成侵权,这是符合过错原则的。判断过失的有无,通常以客观标准为主,并辅之以主观标准。客观标准是以统一的一般人应当预见的范围为标准。如果行为人按照统一的标准能预见到其行为后果,则有过失,反之则无过失。过失标准除了一般预见标准外,还包括专业预见标准,这是指各种不同专业的人对其专业范围内的事务的平均预见水平。下述情形由于违反专业预见标准而可能构成侵权:出版社变更作者署名顺序、编辑将投来的稿件转送其他刊物或者大幅度修改投来的稿件等。
2.损害原则
侵权行为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该行为造成了损害后果。无损害后果的行为,不构成侵权行为。由于侵权行为总是与损害后果相联系,因此一些学者将侵权行为称为侵权损害。著作权侵权行为同样与一定的损害后果相联系,这种损害后果既包括有形损失(经济损失),也包括无形损失(精神、名誉损失)。而且,与一般民事侵权行为主要是造成积极损害(直接损失)-现有财产因损害事实的发生而减少-不同,著作权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多表现为消极损害(间接损失、可得利益的损失),即新财产的取得,因损害事实的发生而受妨害。以1995年5月18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北影公司诉北京电影学院《受戒》著作权纠纷案为例,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对原告以后以同样方式使用同名作品可能造成潜在的市场影响(典型的可得利益的损失),因此,判定被告侵权。
3.公平原则
公平原则在民事权利保护领域已得到比较广泛的运用。对此,有学者认为,它可以补救具体民法法规的不敷使用,在法律缺乏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法官可直接根据公平观念作出裁断,确定当事人间权利义务和民事责任的分派。公平原则在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上的运用,可以表现在相对的两个方面:一是据此认定不构成侵权;二是据此认定侵权。作为第一方面,它具体表现为公平使用原则,例如,在美国,联邦第九上诉法院曾在审理一起计算机软件纠纷案时认为,软件设计人员使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程序部份以便了解该软件某些非保护部份的内容及功能,如果其目的是为了发展一套与现有产品具有相容性或竞争性的软件,则此种用法是属于公布使用的范围,不构成侵权。我国也有类似以逆向工程解码法来发展自己的软件的事件,这种情形,在我国也不视为侵权。另一方面,作为过错原则和损害原则的补充,当行为人的过错及损害后果不易确定时,则可依公平原则来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侵权。
著作权登记理由与权利范围限制
大家都知道著作权的取得,我国采取的自动获得。既然作品出来就取得著作权,那为什么还有很多人主动进行著作权登记的理由是什么呢?再行使权利范围的时候又有哪些限制?
一、著作权登记理由1、帮助著作权人确定和明确权利归属。2、在著作权人被侵权需主张自己的权利时,登记的事项可作为拥有权利的初步证明,目前的司法实践中已将著作权证书作为证据采用。3、著作权登记能保护权利人的相关经济利益。随着著作权保护意识的提高,使用者在取得授权时,需要对方提供相应的证明,以减少经济风险。
二、著作权权利范围限制1、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是指由法律规定,他人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也不支付报酬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2、使用许可使用许可是指不需经作者同意,只需支付报酬即可使用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行为。3、著作权的穷竭著作权的“穷竭”是指著作权中销售权的穷竭,即著作权人同意将作品的印刷品投放本国市场后,该著作权人对其作品的分销就不能予以控制和干涉。4、公共秩序保留公共秩序保留是指凡被认为有意欺骗公众、违背首先原则、低级下流、蔑视法律或宗教、诽谤他人等作品不得享有著作权保护。
上一篇:著作权保护地域范围是什么?
下一篇:版权合同签订需要注意什么?
最新文章
- 黄埔区美术版权形式概览[ 2025-01-16 ]
- 花都区影视版权流程详解[ 2025-01-15 ]
- 南沙区美术作品版权查询指南[ 2025-01-14 ]
- 番禺区文字作品著作权登记代理的优势探讨[ 2025-01-13 ]
- 广州影视作品版权登记流程详解[ 2025-01-12 ]
- 越秀区作品著作权类型的全面解读[ 2025-01-11 ]